設計智慧組織:人工智慧協作的六個原則
挪威商學院副教授維加德·科爾布約恩斯魯德(Vegard Kolbjørnsrud),在2023年 11月《加州管理評論》(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)上,發表了一篇題為 〈設計智慧組織:人工智慧協作的六個原則〉(Designing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: Six Principles for Human-AI Collaboration)的文章。
該研究探討了如何通過充分利用人類和人工智慧(AI)之間的互補優勢,協助管理者提升其組織智慧。文中探討了設計智慧組織的六大原則,如圖1所示:
圖1 人工智慧協作6大原則
1.加法原則(The Addition Principle)
提高組織智慧的方法之一是提升參與者的智慧水準,無論是人類還是AI。此外,進一步擴大參與者的數量同樣能夠產生相似的效果。
2.相關性原則(The Relevance Principle)
不同類型的AI必須與解決的問題的性質相符。目前,AI解決方案已在複雜但高度專業的領域展現出超越人類智慧的潛力,例如:癌症診斷、交通路線規劃、能源優化和棋盤遊戲。相較於人類同事,AI能夠輕鬆應對並涉足多個功能領域。甚至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(如ChatGPT)的發展具有更通用的智慧屬性。
3.替代原則(The Substitution Principle)
將AI用於取代人類並不會使組織更加智慧,而是實現更高效率。例如,科技的應用使記者能夠更多地參與調查性和解釋性報導。透過自動化和人機協作,新聞報道的生產力得到提升,組織能夠發布更多高品質的新聞,同時更有效地運用記者的專業能力。
4.多元化原則(The Diversity Principle)
增加智慧參與者的多樣性,例如僱用具有不同知識、技能和心態的人員,以及部署不同形式的AI,可以提高組織解決複雜問題和適應的能力。舉例來說,金融機構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檢測洗錢交易,機器處理大量資料,而人類則應對複雜判斷。這種人類和數位參與者的互補合作實現了高效的組織智慧。
5.協作原則(The Collaboration Principle)
組織智慧需要人類和數位參與者的協作技能。隨著參與者的多樣化,協作變得更加複雜。雖然人機互動通常透過機器術語進行,但新的介面提高了自然語言、手勢,甚至思想互動的能力。例如,Alexa和Siri的對話技術已成為家庭服務的一部分,建築師使用3D虛擬實境護目鏡與客戶一同探索建築設計。這種新介面使互動更加直觀,但協作仍需要了解對方,無論是人還是技術系統。智慧組織需要具備雙向溝通的能力,並強調AI素養。
6.解釋原則(The Explanation Principle)
AI面臨的挑戰之一,主要來自其運作像一個「黑盒子」。然而,演算法的可解釋性不僅有助於累積組織智慧,還促進了人類在互動環境中的學習。此外,演算法的可解釋性對實現問責制和偏見檢測至關重要(例如亞馬遜AI招募系統中的性別偏見問題)。最後,理解AI系統對於管理者在決策時的信任至關重要。
羅凱揚(台科大企管博士)、黃揚博(海豚AI學院創辦人、臺大商研博士班)
資料來源:Kolbjørnsrud, V. (2023). Designing the Intelligent Organization: SIX PRINCIPLES FOR HUMAN-AI COLLABORATION.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, 0(0)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0081256231211020